责任编辑是股权投资检视系列产品的第138篇
撷取人:人造卫星与互联网 王东、农燕、 黄荻钧霏(QQ社会公众号 ID:satnetdy )
11月11日报导,美国-澳大利亚孵化器子公司推进器生物医学(Rocket Labs)成功升空了电子零件号较大型推进器,将第一批商业性酬载——6颗魔方星——送进外太空。整件事在欧美国家中国航天专精新闻报导媒体领域得到了低调宣传品,电子零件推进器和推进器生物医学子公司创办人库珀·布洛克占有了Spacenews的新闻报导头条新闻报导,应该称得上相当高的恩宠了。这也给他们带来了这种的讯号:较大型运载推进器的消费市场是不可否认的。那么,这与中国的商业性中国航天有什么关系呢?小推进器的胡尔坎
电子零件号是一种降落总重量10.5吨、长17米的苏牟推进器。这种小的推进器,消费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较大型推进器的竞争优势,当然是用以升空小人造卫星。按照欧洲咨询子公司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在2007-2016的近两年,在世界上总共升空了890颗产品质量在500公斤以下的小人造卫星,总升空产品质量64吨。而到2026天前,小人造卫星升空数量会大幅增长。实际上考虑Planet子公司、位数全球(DigitalGlobe)子公司、Spire子公司及BlackSky Global子公司这数家对地探测星座电信公司,就有970颗人造卫星要升空,加上其他机构,对地探测人造卫星的升空量可能将达至1100颗。通信人造卫星的升空量Villamblard,到2026天前最少要升空3100颗。再考虑到大量的科学人造卫星和小学生人造卫星,到2026年在世界上可能将要升空6200颗小人造卫星,而升空这些人造卫星的业务收入将达至145万美元。
10年、145万美元,这么大的消费市场似乎很容易挣钱。然而小人造卫星的升空服务有著自己的商业模式。他们已经知道,小人造卫星的升空有软件产业升空、配备升空和专门针对升空四种。前三种方式所采用的都是大型推进器。秃鹰神九升空TNUMBERW2是软件产业升空。配备升空的事例更多,印度PLSV推进器在2017年2月一次升空88颗褐带人造卫星是范例。专门针对升空一般就需要采用较大型推进器了。
这四种方式从费用和时效性等角度综合考虑,各有利弊。如果实际上以单位产品质量升空费用以衡量,软件产业升空是最便宜的,尤其是向某一个轨道面 一次性升空大量小人造卫星的费用最低。配备升空最贵,往往能达至软件产业升空的三倍以上,这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支付小人造卫星适配器以及相关附加测试试验的费用,有些适配器本身比它所能容纳的人造卫星还重。例如欧美国家一家魔方星适配器企业推出的1U适配器重达1.5公斤,所能容纳的魔方星产品质量却只有1~2公斤。
用较大型推进器专门针对升空的费用其实并不高,例如长征11号推进器的升空费用只有500万美元,但完全可以把一颗400公斤的较大型人造卫星送进700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对于魔方星来说,哪怕很小的推进器也能用以实施软件产业升空。电子零件推进器这次的升空是一个范例。
除了星座部署期间的升空,他们还要考虑两类需求。一类是单星升空,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往往会有这种的需求。另一类是补网升空,当已经部署的星座中有个别人造卫星失效,就需要少量补充。例如在第一代TNUMBERW2所升空的95颗人造卫星当中,有7次、14颗是用比较较大型的推进器升空的,每次2颗。其中长征2C推进器承担了6次,俄罗斯的罗克特推进器承担了1次。这两类升空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最能够体现较大型推进器的优越性。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
总体来说,较大型推进器的升空服务消费市场是不可否认的。虽然较大型推进器很难成为小人造卫星的主要升空手段,但是在少量人造卫星快速升空这个细分消费市场上,较大型推进器却可以把大型推进器排除在外。
因为对于人造卫星客户来说,推进器值钱,时间更值钱。特别是一些执行短期任务的小人造卫星,在轨寿命可能将还不到一年,甚至只有几个月。如果需要等上几个月再升空,就要全面整修,更换掉其中的过期部件,这甚至可能将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如果是军方需求,能不能及时升空完全可能将影响战争胜负。与其如此,还不如多花点钱,购买立刻就能降落的快速升空服务。
有相当多创业者看准了这个机会,按照诺斯罗普·格鲁曼子公司专家卡洛斯·尼德斯特拉瑟(Carlos Niederstrasser)的说法,过去4年内出现的较大型推进器研发计划有101项,其中有34项计划投入了实质性研发,其中20个在美国,6个在中国,英国和西班牙各有3个。
但这么多推进器,能在消费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并不多。按照尼德斯特拉瑟的说法,目前在世界上已经投入运营的较大型推进器只有6种:诺格自己的飞马座和金牛座,中国的长征11、快舟1和快舟2,以及电子零件。
他没有提及另外四种已经投入采用的较大型推进器:织女星、长征6和埃普西隆。这或许是因为这四种推进器不够小。欧洲的织女星推进器降落产品质量高达137吨,长征6和日本埃普西隆的降落产品质量接近百吨,与升空产品质量仅有10.5吨的电子零件并不在一个量级上。实际上,金牛座的升空产品质量也达至86吨之多,长征11升空产品质量大约58吨,快舟1号甲推进器降落产品质量大约30吨(快舟二号推进器的降落产品质量未公布)。飞马座的升空产品质量只有18.5吨,但它是一种空射推进器。因此,尼德斯特拉瑟把这些型号和电子零件推进器相提并论并不恰当,是为了把诺格硬塞进少量具备人造卫星快速升空能力的企业行列。
然而在实际上,飞马座和金牛座因为设计和工艺比较传统,加上消费市场定位的问题,在过去5年只升空了两次,金牛座只有四次。而且这三种推进器采用传统的固体推进剂,一定程度上是有毒有害的。电子零件推进器的液氧煤油推进剂却完全无毒。
尼德斯特拉瑟的言辞,充分体现了电子零件推进器在细分消费市场上的独特性——在美国用户现在就能采用的、从地面降落的推进器中,电子零件不但是最小的一种,还是反应最快的一种。库珀·布洛克本人也强调,电子零件推进器在单位产品质量升空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它只不过能把150公斤的载荷送进500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收费490万美元,每公斤费用达至3万多美元,远远超过1公斤1万美元的国际升空服务平均水平。他的取胜之道在于一个快字。
电子零件推进器通过碳纤维壳体、3D打印发动机、锂电池+电动机燃料泵等新技术的采用,迅速提高升空频率。要在2018年内达至每月升空一次的能力,2019年提高到每月两次,最终提高到每72小时升空一次。即使按照每次升空3颗人造卫星计算,一年可以升空300多颗人造卫星。目前,电子零件推进器今后两年的升空已经排满,有9个客户正在等待升空,其中包括了NASA和美国国防部的魔方星。尤其是推进器生物医学子公司和维珍银河子公司投资人布兰森新组建的维珍轨道子公司拿到了美国国防部快速响应中国航天办公室的升空合同,如果发生局部战争,升空任务还会大幅增长。推进器生物医学子公司和维珍银河子公司联手,恐怕会在小人造卫星快速升空这个细分消费市场上造成输家Junagadh的局面。
就凭那个39岁的澳大利亚小子,有可能将做到这一点吗?需要知道的是,当年人们曾经没有把马斯克当回事。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个南非来的小子已经夺走了世界上大部分真正的商业性升空合同。如果不是部分国家的政府——例如欧洲——对自己的升空服务业做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提供财政支持或者要求政府采购的人造卫星必须用本国推进器升空,外太空探索技术子公司还会抢走更多的消费市场份额。
Rocket Lab子公司CEO库珀·布洛克(Peter Beck)
美国在小人造卫星制造业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强势地位。以小人造卫星中最为热门的魔方星为例,在全球过去5年升空的魔方星中,大多数是美国机构研制的。电子零件推进器将总部设在美国,就具备了更好的条件来垄断自己的目标消费市场——500千米高度以下微小人造卫星快速升空。
因此电子零件推进器在细分消费市场上达成输家Junagadh的可能将性相当高。对尚且没有进入小推进器升空服务消费市场的玩家来说,不但要面对已经抢先的电子零件,还要面对财大气粗的布兰森和他的维珍轨道推进器,获得份额、站稳脚跟的希望越来越小。实际上,业界已经有人提出,今后几年将发生一场较大型推进器消费市场的震动。
中国小推进器可以做些什么
他们中国的民营较大型推进器,能在这个消费市场上有所作为吗?难道只能看着马斯克和布洛克这种的人输家Junagadh吗?
他们在这里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念:把目光盯着国内消费市场、政府消费市场,是没有出路的。不到国际消费市场上去闯荡一下的中国企业,是没有出息的。
这里有太多事例可以列举,从华为、东方红四号、振华港机到各种基础消费品,闯荡国际消费市场带来的,是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强大的竞争力,是高技术民营企业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进军国际升空服务业,有一个重大的政治障碍,是美国对人造卫星和元器件出口的严厉管制。考虑到美国在人造卫星和元器件制造商的绝对竞争优势地位,相当多人造卫星无法运到中国来升空。但是必须认识到,世界上还存在另外一个消费市场:买不到美国人造卫星或者不买美国人造卫星的用户。这个消费市场的规模不容忽视,实际上,东方红四号人造卫星的国际销售就为他们展示了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而近些年来,小人造卫星技术在在世界上的扩散趋势一直在持续,相当多发展中国家把小人造卫星、特别是魔方星作为本国中国航天科学、教育和人造卫星应用的入门课程。中国的民营推进器子公司,完全可以努力进军这个消费市场。
另外,如果不是因为政治歧视和过高费用,世界上有更多机构会购买小人造卫星及其服务。也是说,如果中国人造卫星制造业能提供更高性价比、更少政治限制的小人造卫星,国际消费市场上的实际人造卫星需求和升空服务需求会比欧洲咨询子公司的预测更多。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种的消费市场预期变为现实?
首先,要动作快。
他们在前文中已经给出了几个中国较大型推进器的名字,充分证明了中国人能够在较大型推进器这个领域中走在绝大多数外国人的前面。但这些型号都是国有中国航天企业的技术成果。考虑到国内繁重的政府和科学人造卫星升空任务,特别是两大集团都在筹建低轨道通信人造卫星星座,中国民营较大型推进器在国际消费市场上还是拥有相当多机会的。另外,国有中国航天企业在国际消费市场上容易遭受不公正的政治偏见,民营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的处境略微宽松一些。
然而,国内民营推进器都还没有实现成功的轨道飞行。这在国际消费市场竞争当中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因此,他们还是希望民营推进器子公司们在尊重科研生产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动作尽量快一点。
其次,要善于和资本相处。
需要知道,打算搞推进器的创业者为数不少,但成功者寥寥。除了自己很有钱的贝索斯、布兰森,无论马斯克还是布洛克都要依靠资本的力量才能把推进器之路走下去。布洛克先后得到了三位投资人的青睐,最终迎来了洛马子公司的持股。洛马所拥有的渠道资源是非常强大的,这使得电子零件推进器顺利获得了NASA和美国国防部的采购合同。好的资本并不是把钱打过来就不闻不问了,他们会关注所投资项目的成长,提供更多渠道、关系等方面的资源,帮助项目成功。
因为失去了资本支持而走投无路破产的事例也不少,自从美国这一轮商业性中国航天活动起步,失败的子公司不知凡几。国内的民营推进器子公司虽然各自拿到了一部分投资,但是和推进器这种事业相比,投资额还是太少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身于体制的创业者们不擅长于和资本相处。在一个商业性化的环境中,这不能不认为是短板。
当然,善于相处这个话题是双向的。资本也需要发现和善待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消费市场潜力,却不善言辞的创业者们。这也体现出行业投资机构和宇宙人这种项目的彼此间文化和契合度的重要性。
再次,要勤于展示梦想。埋头苦干是一个褒义词,但在商业性语境中,它只适合用以褒扬研发或者施工部门。作为商业性中国航天企业,一言不发地搞技术未必适合消费市场环境。商业性中国航天的消费市场迄今并没有得到充分拓展和开发,相当多的需求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因此,无论对小人造卫星还是升空服务的需求还是有限的。在较大型推进器这个领域,那些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团队,应当像马斯克和布洛克一样,诚实地把自己的梦想告诉资本和潜在的用户群体,自己希望能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产业,能为社会和经济做些什么,哪怕这种的梦想听起来有点疯狂。其实,有点疯狂的梦想才更容易打动人。这不实际上要靠企业家在学术会议上播放PPT,而是必须要靠大投入,同时,更要靠高水平的中国航天文化传播,要靠文化、影视、电子零件竞技、科学教育等全方位的手段来实现。
最后,要有产业生态。
较大型推进器并不是最终目的,把人造卫星部署到轨道上也不是最终目的。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让中国航天技术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才是商业性中国航天的根本目的。因此,他们还是要从消费端倒推,梳理出对于天基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的需求,因而梳理出对于人造卫星制造、推进器制造和升空服务、运营服务业的需求,如此才能向资本展示一个有潜力、有价值、值得投入和培育的产业生态。有了终极目标,就有了对中国制造的小人造卫星的旺盛需求,中国的民营推进器子公司就不需要实际上用升空服务这一种产品去国际消费市场上单打独斗,而是可以组团营销一揽子解决方案,整个产业也才能够拥有更加清晰的未来图景。
在他们看来,小人造卫星和升空服务业最美好的愿景,是像手机和移动通信产业那样,用合理的价格、精良的产品,为海量客户提供随时在线的优质服务,让较大型推进器和小人造卫星的升空不再只停留在新闻报导或只是当时的新闻报导。这或将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举报/反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号研究社-海外苹果ID购买注册|海外苹果礼品卡及Arcade订阅|海外账号购买、教程 » 创投观察|小火箭是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时不我待